“留守”在农村学校已是常见的名词了,父母远离家乡在外为全家的幸福,子女的成长而奔波,孩子在家就成了社会、学校关注的对象。如何让这些孩子在家幸福的成长;在校快乐的学习、生活,我校对留守孩子的成长倍加关注,尽可能的利用学校、社会资源给予资助,让他们感受温暖。
一、争取外援。利用宣传的桥梁,吸纳社会资助机构和爱心人士对留守学生在学习用品,心理辅导等方面寻求帮助,近两年中国儿童基金会为我校留守学生捐赠了爱心书包、三千多册学生喜欢的图书,同时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大对学生在生活上的支持,让这些孩子有了生活的保障,让他们衣食无忧。
二、解决“三热”。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爷爷奶奶又年事已高,学校想尽办法解决了孩子们在校的“三热”问题,争取资金安装了净水设备,随时都有热水喝,学校食堂每天保证在下晚自习时,学生能洗个热水脚、热水脸,消除一天的疲劳,营养办对食堂严格监管,保证一日三餐的热饭、热菜、热汤供应,确保孩子吃好、吃出健康。
三、心理疏导。这些留守学生远离父母,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养成“自闭”的心理阴影,不善于交谈,有什么事也从给老师交流,沉寂在心里,为了防止这些孩子受长期心里情感压抑而走极端,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办公室,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父母的艰辛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动力。
四、落实走访制度。孩子在家干什么?在家生活怎样?与爷爷奶奶的沟通如何?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为了彻底的了解留守孩子在家生活情况,好制定相应的关爱措施,学校每周利用周末分组到学校家中走访,询问孩子爷爷奶奶是如何保护和关爱自己的孙子,同时走访教师也献计献策,找出好办法教会这些老人如何才能有效让孩子在家平安成长,让他们的父母在外少操心。
五、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里面安装了亲情电话,开通了网络视频,让孩子在每周星期三晚上8:00可以和父母面对面视频聊天,拉近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还有象棋、乐器等娱乐设施,音体美专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教会他们绘画和乐器,让他们在娱乐学习中忘记烦恼,开心快乐的学习生活。
这些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不遗余力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然他们随时随地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亲情的呵护,友情的陪伴,让关爱留守孩子落实在行动上。(李岱霖 通讯员 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