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实责任,建章立制工作细化。为落实工作责任规范学生资助工作,巴中市贫困学生救助中心分别与区县、市直属学校签订《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责任书》,制定出台了《巴中市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巴中市教育扶贫基金实施细则》、《巴中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对全市学生资助档案提出了规范化要求,细化了工作任务,规范了操作流程。
(二)政策宣传全域化。在市、区县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对学生资助政策强力宣传的基础上,各级各类校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一是通过家长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二是通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帮扶时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讲解学生资助政策,在政策明白卡上勾画学生应享受的政策。三是通过书面函告、短信平台提醒、电话询问等方式向学生及家长告知学生应享受的资助项目及申请时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和中职学生建档立卡特别资助的网上申请,做到反复提示、跟踪了解,确保了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对教育资助政策全知晓。
(三)认定工作规范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认定工作十分关键,认定精准才能资助精准。一是规范认定程序。各项资助均按“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校初审→资助中心审核→学校公示”的贫困学生认定程序,严格把关,公开评定。二是明确认定机构。各项资助申请表均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如实填写,学生就读情况由所在学校认定盖章,家庭贫困情况由学生户籍所在村委会、乡镇认定盖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必须经区县扶贫移民局认定盖章,低保学生、残疾学生资助由民政或残联认定盖章。做到信息准确,标准统一,程序规范,操作透明,确保了认定公正,认定精准。
(四)资助形式多元化。建立起以国家资助为主体,以地方配套为辅助,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具体可概括为“五个一点”:一是“拨”一点。主要依托各级政府的支持,按照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各项资助。二是“贷”一点。着力抓好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应助尽助”,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需求。三是“奖”一点。争取设立巴中市政府助学奖学金30万,奖助全市特殊困难特困家庭优秀学生。四是“救”一点。充分发挥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的救助功能,解决建档立卡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在享受现有的国家资助政策后仍然存在与就就学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五是“捐”一点。全市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开展“金秋圆梦助学”、“工行助学”、扶贫助学千人程等活动,重点保障全市本科大学新生顺利入学。
(五)监督检查常态化。全市以规范管理为导向,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建立了由纪检、审计、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推动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提档升级。一是落实工作职责,市、县、校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谁出问题谁负责,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扎实开展资助检查“回头看”,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规范年活动”中 “六项规范内容”,对照16项共性指标和36项个性化指标分类逐项排查,及时弥补整改薄弱环节,切实做到了所有单位、所有项目、所有环节全覆盖。三是建立起学校自查自纠,区县交叉检查、市级暗访抽查的“三级联查”有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分层负责”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落实,落实资助工作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