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下午放学后,天空阴沉,道路崎岖,同校长、教导主任、六年级二班班主任一行四人,带着手电筒,怀着焦急和沉重的心情,翻山越岭,踏上了距离镇龙场镇9公里远的翻身村家访劝学之路。
“老人家,您好,请问这是梁丽(化名)同学的家吗?”只见一位七十开外的老人放下切猪草的刀,缓慢地转过身来。
“是,你们是?”面对不期而至的陌生人,老人眼中充满疑惑。
“这是镇龙小学的王校长、教导主任和王老师……”介绍道。
“哦”,老人没有过多的语言,急忙站了起来,将沾满菜叶的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拍了拍,“梁森(化名,梁丽的父亲)、梁丽,出来一下,镇龙小学的领导和老师来啦!”老人急切地叫道,随即将旁边的板凳递了过来,“请坐,不好意思,农村就这个条件。”边说边坐了下来。
“梁丽同学的妈妈呢?”
“她妈……她妈……”老人言辞闪烁。父亲和孩子低着头,面带忧伤,一言不发,
心咯噔一下,急忙岔开话题。
“梁丽同学,怎么不上学啊?不喜欢学校吗?老师和同学们都在问你呢!”
“不是……”孩子脸胀得通红,双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似是受了极大的委屈,欲言又止。
“不怕你们笑话,这孩子本来性格开朗,也很懂事,自从知道了父母在闹离婚,便不愿与人交往,成天闷闷不乐,想用不读书的要求来促使父母和解,经济也很困难……”提到孩子,老人明白了来意,接过话题,滔滔不绝,道出了孩子不读书的实情。
“老人家、小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您们的希望,长辈们辛辛苦苦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以后能更好的发展,有更好的生活,即使父母之间出现问题,也不能影响她的学习,更不能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也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至于家庭经济困难,可以向学校提出助学申请,我们会慎重考虑,据情解决孩子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问题,因此,您们当长辈的一是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给孩子讲明白当今社会下学习的重要性,让其尽快入学,做一个新时代的学生;二是夫妻之间要多沟通,相互理解,一切为孩子的成长着想,保持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舒心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要因家庭关系不和而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真诚地邀请你们到学校做客,会安排专人接待和沟通……”王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父亲和孩子抬起了头,双目注视着,有了神采,面带喜悦。
“感谢领导的关心,让您们走了路,费了心,明天我和孩子一定到学校来……”父亲有些激动。
交流、沟通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忘了疲惫,忘了饥饿,沉重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回到学校已是深夜。
第二天上午9时,孩子和她的父亲来到了学校,我们安排了专人接待,对其父亲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给孩子进行了心理疏导,解决了学生平安保险、监护人责任险、营养餐、一教一辅等费用问题。
第三天上年8时,孩子在父亲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进了原班,受到了班级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欢迎。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哭了。
一学期中,全班同学给予了她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班级老师给予了她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孩子快乐地学习着,健康的成长着,顺利接受完小学六年义务教育,期末以合格的成绩顺利毕业。
家访,是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在家表现的直接方法,为教师搭建了一座与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随时的家访,可以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及时的家访,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思想和行为;有效的家访,恰似一场春雨,无声的浸润着家长与孩子的心田。
关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走进学生心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施以帮助和援手,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家庭、老师和同学给予的温暖,才能让学生爱学校、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上学,爱学习,不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