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七十年代初,出生在农村,对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的变化非常了解,以前就是一个“穷”字了得。
先说住吧。乡亲们住的是土坯房,如果遇到下雨,外面下暴雨,屋里下大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屋子里到处接的是盆盆罐罐。屋里漏得厉害的,能接漏的容器都得用上,包括粪桶呀,大碗呀。粪桶那还是首选,因为大呀,盛得多呀!如果刚好遇到烧饭时下暴雨,那才叫个惨,锅上都漏,饭都烧不了。
记得有一次下暴雨,我家灶房,漏得太厉害,雨水刚好冲在墙上没办法接漏,把我家灶房冲垮了,差点把我父亲都砸在里面。家里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几张柴床,(叫柴床,是因为那些用来做床的木头是从山上直接砍来做的,不会上什么漆。)一两口木柜子,一张饭桌,几条长板凳,更没有什么漂亮的被褥。几床黑不溜秋的印花蚊帐和被子就是冬天御寒的全部。一家人如果冬天有一两床布毯子垫着,那算是发财人家了。我那时晚上睡觉一定要等我母亲睡,我才睡。因为没有毯子垫,我怕冷。我要等我母亲把那件旁边扣的蓝布棉袄脱下来垫着,我像小狗一样马上缩在全是母亲体温的棉袄上。哪像现在,几乎家家都是漂亮的砖房,屋里装潢得也很时尚,必要的电器几乎都配齐了。床上用品都是几套几套的,家家户户的组合柜里挤满了春夏秋冬用的各种被褥、衣物,还有夏天专供吹空调用的凉被。
吃呢也很差。乡亲们整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可收成还是不好。粮食产量低,那时是集体生产,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家家靠分粮吃饭,吃肉的时候很少很少。熬几颗猪油要香半面山。这里有一个分死猪肉的故事:一个冬日里,生产队的一头不大的猪死了,那时是舍不得把死动物埋了的。队里本是准备把猪汤了,把毛刮干净,每家分一点肉,结果那病死的猪太瘦,不够分。天快黑了,大人们收工后聚集在队长的地坝(那时是叫地坝,因为是泥土地,不像现在院坝都铺了水泥)里开社员大会,一致举手表决,在队长家里把这头死猪蒸成蒸肉,每家分一小坨。骨头炖成汤,每家分一碗。本来是说每家每户拿一个碗来,蒸熟后各家端各家的碗,结果各家的碗大小又不一样,那岂能有大小之分,那分的是肉呢!会开完,天黑了才开始收拾死猪。我们小孩哪里等得了,在队长家的墙根、门坎上到处坐着打瞌睡,有的头都快点到地了。大人们各自吼各自家的娃娃,什么狗娃子,黑娃子回家睡觉,(从取这些名字都可以看出那时没有谁宠着小孩子,也拿不出什么来宠,也没有时间,天天出工,起早贪黑,生怕扣了工分)。可谁都不愿意回去,要等肉吃呀。男人们先收拾完猪,坐在院子外的长板凳上叭嗒叭嗒地抽旱烟,摆龙门阵,也说几句男女玩笑,也算是娱乐生活了。(那时家里没有通电,更别说看电视、上网什么的。还有什么娱乐呢?)灶台上的事就是妇女们的了。
那时每顿做饭就是做饭(说是饭,其实主要是红薯,萝卜,青菜等),几乎是不会炒什么菜的,除非来了贵客。因为没有多少油用来炒菜,下饭的主要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豆瓣和泡菜。
不过我也吃过一次光光饭。现在的小孩肯定连这个名字也没有听说过,光光饭就是精米饭,那时是相当奢侈的。那是我十岁的生日。母亲给我舀了一碗没有夹任何菜的饭,表示庆祝。我舍不得抬头,就把那一碗光光饭干完了。我把撒在桌上的饭粒一颗不浪费地拈到嘴里,还要舔舔嘴,那个香啊,我现在都还记得。不知道那时为什么就那么香。
村里没有通公路,什么都是肩挑人扛,一下雨,全是泥泞的路,上坡路要手脚并用往上,下坡路又一个劲地往下滑。孩子们上学全是泥里来泥里去,糊一身的稀泥。说学校吧?学校的操场是土操场,一下雨,一脚陷好深。不下雨呢?是厚厚一层灰,一吹大风,像放黄烟。冬天,纸糊的窗户全被吹破了,寒风刺骨。教室里全是土地板,大坑小坑,有的坑比脸盆还大,桌子都放不稳。下午放学叫我们扫地,那哪里是扫地,那是吃灰,像放黄烟,整个教室全是地灰笼罩着,连人都看不见。那时最怕去的地方是村小的茅厕。那是一个地坑,又肮脏又恶臭。厕所里摆满了大堆小堆的粪便,蚊子苍蝇乱飞,你不闭好嘴,冷不防会钻地进你嘴里,更别说咬你的屁股。你一手不打下十几只才怪呢!那木板蹲位被常年的尿水都泡腐烂掉了,还发着尿素的蓝光,那时没有掉下茅屎坑里,现在想来,也是奇迹呀!
学生的学习呢,是以干农活和家务为主。大人小孩一有空就上山坡去捡柴割草,放牛。那田埂、山坡都被人们弄得光秃秃的,连嫩刺嫩草都不放过。老人、小孩们一年半载都上不了一次街,更别说进城了。那时叫赶场,大人们要带着小孩去赶场,那是件很高兴的事。吃过早早饭,天还没有亮就跟大人一起上路了。大人们腿长,自然就走得快些,小孩们要加紧跟上去,不能让大人们说你跟不上。如果背了什么东西,即使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大人们在看你时,你还要赶快把背伸直了,还暗吸一口长气,故作轻松,生怕以后不带你了。
交通嘛全是靠走,前面说的赶场,不管是到集镇还是到县城。近些就起来晚一点,远了三更半夜就起床走山路。现在那条通往平昌的大路早已长满荒草,人们驾着自己的摩托车,小汽车,再不就是赶汽车。谁还那样荒翻山越岭地走路哇!那时唯一的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路旁的树哇,菜呀,背着一身厚厚的泥,都被压弯了腰。
通讯嘛,基本靠吼或捎口信。经常可以听到山头上有人拖着长长的嗓音向河对岸喊话。大人们叫我们小孩子别答应,说是鬼在喊,答应了会死去。这也许是怕我们小孩乱答应别人,影响了别人的空中通话,才这样来吓唬我们小孩子的。
穿着打扮根本谈不上,过年能有一身新衣服就不错了。许多小孩过年为了要身新衣服,都是要流下眼泪的。即使是本来一年到头要缝一件过年新衣服,大人们也要拿这身新衣服来教育你一番,不会让你轻轻松松得到。也许是平时大人们也没有能给小孩子们什么,说起话来没有底气,这才有了说话的本钱吧。
改革开放后,家乡变了,整个中国都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了。
家乡先是修起了水泥路,水泥路由窄变宽,由少变多,由远变近,还修起了快速通道。不仅是村村通,还几乎户户通。后来,大马路还变成了柏油路。路上的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大货车越来越多了。村里种上了各种经济作物,搞起了乡村旅游,开起了农家乐,修建了新农村。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房子里外装修得漂漂亮亮。家家户户摆满了时髦的家具、电器,楼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些地方还通了天然气。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通讯来说,几乎是人人一部手机,绝大多数人还用上了智能手机。农村人也开始了网上购物,把山里的土特产通过农村淘宝卖到山外。农村人也当起了老板做起了生意,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男女老少不缺钱了,穿着打扮也时尚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一下子振作了起来,不再是以前的灰头土脸的样子。人们开始走出去旅游,外面的游客也来我们这里乡村游。
不管哪里的学校都是漂漂亮亮的,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了大大的塑胶操场,国家还给孩子们配备了营养餐。
老百姓的餐桌上也丰盛了。鸡、鸭、鱼都说没有味了,吃腻了。又吃起了野菜,换着口味吃,变着花样吃,想咋吃就咋吃。
许多人不仅在农村有了小洋楼,还在城里买起了商品房,过起了“候鸟”生活,在城里有赚钱的生意,在农村有生态的粮食蔬菜往城里运,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再不愁吃穿。生病了有医保,60岁以上的老人有国家养老补贴,年寿越高,补贴越高。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说也说不完……
改革开放让我们奔上了小康,过上了幸福生活。感谢党的政策好哇!